“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系列报道之七
河南财税:用之于民的河南样本
□经济视点报见习记者孙雅琼
数字的几何递增是经济发展的真实见证:“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国税收入441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4倍;地税收入2822亿元,年均增长21.7%,是“十五”时期的2倍;河南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累计达502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7倍;河南全省一般预算支出累计达1179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1倍……这一串数字,展示了河南经济的飞速跨越,标志着河南迈出了实现中原崛起的坚实步伐。
国税:给力河南经济
截至11月23日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河南国税收入总量预计达到1095亿元,成为中国第九个国税收入超千亿的省份,实现了河南国税收入历史性突破。统计显示,“十一五”时期,全省国税系统累计组织税收收入441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4倍,年均增长16.5%。收入结构渐趋合理,为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财力保障。
“十一五”时期,河南省国税局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深化税制改革,使税制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流转税方面,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累计为企业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116.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扩大投资和进行技术改造。
所得税方面,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将内资企业的法定税率由33%降至25%,对小型微利企业实行20%的优惠税率,营造了公平竞争环境。税收优惠重点由区域优惠为主转向产业优惠为主,加大支持农林牧渔业发展,鼓励基础设施,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以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税收政策,促进了河南整体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河南先后3次大规模调整出口退税率,及时办理出口退税,支持扩大内需和企业出口;并针对河南省产业特点、行业优势,抓住国家税务总局调整部分出口产品目录的机遇,积极争取,使河南省相关产品均被列入出口退税率调高目录。许昌的发制品就是受益最多的一个行业,仅此一项优惠每年可为当地节省7000多万元开支。
“十一五”期间,河南国税共落实各项减免税518.6亿元,较“十五”期间增长214.7%,既涵养了税源,又促进了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地税:收入规模翻番
5年来,河南地税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逐年提高,地税社会贡献率日益显现。5年来,河南全省组织各项收入2957.22亿元,年均增长21.48%;其中,税收收入2822.51亿元,年均增长21.68%,税收收入由2006年的363.91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780亿元,总体收入翻了一番,为河南省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下,针对河南中小企业税收现状,河南省地税局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累计减免税收97.05亿元,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积极开展“企业服务年”和“企业服务行动计划”,先后走访企业6.4万人次,组织政策培训16.87万人次,协调资金5.78亿元,为河南企业恢复生机和活力提供了有效支持。
除了输血之外,河南省地税局的服务也更加贴心、更加人性化。选择2000户定点企业,实行“一对一”个性化服务;并在全国首创“纳税提醒短信服务”,在一个月内以短信方式及时提示纳税人进行发票认证和抵扣;在全国首推“12366”纳税服务热线,实现全省互联互通;打造网上办税服务厅,使11.6万户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办税业务。
“十二五”期间,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国家加大促进中原崛起都给河南地税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此,河南省地税局要完善地方税制的改革方向,针对国家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的税政管理权,争取国家对中原经济区和中部地区崛起更多的税收扶持政策,尽最大可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财政:切好“蛋糕”服务民生
“我们不仅仅要做大做优河南的财政蛋糕,更要切好,要更加着力民生与发展,优化财力分配结构,构建有利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财政体制机制,真正地做到富民强省。”谈及“十二五”的规划,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刘荃说。
“十一五”以来,河南经济增长十分迅猛,财政收支规模也随之水涨船高,5年来,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累计达502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7倍,年均增长18.7%;人均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50元,比2005年的550元增长1.5倍,年均增长18.2%。全省一般预算支出累计达1179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1倍;人均一般预算支出达到3300元,比2005年的1143元增长1.9倍。
收支规模的扩大使得财政保障能力有了明显提升。2006年以来,全省财政仅用于十项民生工程的资金就超过2000亿元,集中财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连续6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截至目前,全省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提高至1277.9元,城乡低保对象补助按时足额发放,月人均补差水平分别提高147元和61元。集中和分散供养对象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不低于2000元和1200元,新建和改扩建敬老院3200多所。
五年来,全省财政累计拨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救助资金246亿元,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参保人数由3238万人增加到7651万人,净增4413万元;享受合作医疗补偿的参合农民2.2亿人次,补偿参合农民医疗费用228.2亿元,补偿金额达到1万元~6万元封顶线的参合农民有11.1万人。
除此之外,河南财政大力向“三农”倾斜,不断加大投入,着力促进粮食丰收、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006年以来,仅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四项惠农补贴就达到380.8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以粮食、畜牧两大产业为重点,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对生猪调出大县给予奖励,对生猪、奶牛、肉牛良种给予补贴,并筹措11.1亿元,实施食用植物油倍增计划。积极开展玉米、水稻、棉花、能繁母猪、奶牛等政策性农业保险,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使河南“中国后厨房”的地位更加稳固。
铁腕治党管好人才能做好事
□经济视点报记者王璐
12月20日,河南省委组织部有关人员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党员干部队伍的纯粹性,‘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在纯净选拔制度、建立科学民主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体系上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
据了解,今年以来,河南省已经先后两次对正市厅级干部任用进行了票决,并且这种形式自2008年以来,河南省已经先后举行了七次。
而与此同时,河南省委于2008年曾面向全国公开选拔59名省直副厅级和高校校级领导干部。在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上,制定了党政机关从基层一线遴选干部实施办法,从村干部中选拔456名充实到乡镇机关。
而随着“十一五”的结束,“十二五”启幕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换届选举。保证明年干部换届工作顺利进行,事关“十二五”发展的成败,也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拓宽干部培养途径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为了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河南省曾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从5个方面提出了25条具体措施及配套的《县委书记任免暂行办法》《县委书记年度考核意见》等,从制度上规范了县委书记的选拔和任用。
不仅如此,县委书记和在写字楼里上班的白领一样,也随时有可能被领导叫去“谈谈心”。据了解,3C认证促“中国专用汽车之都”转变发展方。河南省委组织部以“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为主要内容,多次对县委书记进行专题谈心谈话,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县委书记的警惕性和党性修养。
截至目前,河南省委组织部已经对2006年县级党委换届以来的县委书记履职情况进行了集中考核。
除了加强对县委书记的培养和提高,河南省还通过各种方式拓宽了干部培养途径。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完善后备干部队伍,制定了《2009~2020年河南省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计划》。
该计划提出建立完善的三级后备干部队伍,做好市厅级后备干部调整工作,加强对县处级、乡科级后备干部调整工作的宏观指导。
“这几年我们先后派出优秀的年轻干部到国家部委、省直综合部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高校和基层一线去挂职锻炼。”省委组织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
除此之外,河南省还实施了“源头工程”,先后选调1623名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并且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了县处级人才库,这些人才库里包含着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女干部的资料。
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
从2010年4月下旬开始,持续到党的召开,河南省委组织部在全省19多万个基层党组织、480多万名党员中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
在这次创先争优活动中,以创建“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五个表率”优秀员为主要内容,针对不同领域和行业基层党组织的职责任务、不同群体党员的岗位特点,分类确定争创主题、设计实践载体。
据统计,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党组织帮助基层解决发展中的难题12.4万个;全省共新建党组织1390个,调整党组织设置1704个,调整充实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15169名;为群众办好事实事45.6万件,为老党员、贫困党员办好事实事12.9万件,为灾区捐款1.47亿元、捐物127万件。
而在此之前,自2008年10月份正式启动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更是备受各界关注,影响深远,并受到了习、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在此次学习活动中,各单位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加快中原崛起”这一主题,以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坚持开门教育,突出实践特色,既完成中央“规定动作”,又突出河南“自选动作”,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预期目的。
公开承诺办实事50多万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45万多个,并且制定了《建立健全机关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意见》等七项意见,全省各级党组织共建立党建工作制度13万多项。
组织工作满意度全国第一
“十一五”期间,围绕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河南省建立起了严密的预防机制,强化事前监督。
“干部上任之前,组织上会多次找其谈话,加强其廉政教育,”省委组织部有关工作人员称,“在教育各级领导干部自觉遵守干部工作纪律时,要求其做到‘三个坚持’”。
所谓“三个坚持”,即是坚持任人唯贤,不搞任人唯亲;坚持五湖四海,不搞团团伙伙;坚持公道正派,不计个人私利,不计感情亲疏,不计地域远近,不拿原则做交易。
并且,在干部任免中还建立了规避机制。制定了《河南省规范干部任免程序实施办法》、《河南省厅级非领导职务设置与管理实施办法》,《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暂行办法》等,对县(市、区)委书记在动议、提名、酝酿、决策等环节的行为进行了严格规范。
与此同时还建立起了多种渠道的查究机制。在畅通“12380”电话举报、信访举报渠道的基础上,成立了“12380”举报网站。
另外,下发了《关于严格领导班子职数管理的通知》,部署开展了严格职数自查自纠工作。主动加强与巡视组、纪检监察等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协作,进一步明确组织部门内部各处(科)、室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方面的任务和责任,形成了外部互联、内部互动的干部监督工作格局。
据2009年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防止和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评价得分为77.19分,比2008年上升了3.56分,排省区市第1位。
郑州机场:打造航空城
□经济视点报记者吴春波
“因为我们最重要的对手武汉天河机场已经确定了全国第四大综合机场的目标,而且周边的西安和南京等地的机场也先后确定了自己的目标,所以我们不能松懈。”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书振似乎并不满足于过去五年的快速发展,言语中带着担忧,“虽然民航局2008年就把新郑机场确定为全国八大区域航空枢纽之一,但是直到今年,新郑机场全国排名也仅仅排到了第19位。”
也就是在过去的5年,郑州机场不仅实现了旅客、货邮吞吐量的高速增长,郑州机场的国有净资产也从2005年的6.9亿,增加为目前的31.5亿,4年间增加了4.6倍,这在国企中并不多见。
在航空公司生命线的航线方面,仅2009年就新开航线8条,新增通航点7个,增开了3条国际和地区航线,实现了地区定期货运航线的零突破。
截至目前,在郑州机场运营的航空公司已经达到19家,开通航线84条,其中国内航线79条、国际和地区航线5条,地区航线分别为郑州至香港、台北,国际航线为郑州至首尔、曼谷和吉隆坡,其中吉隆坡为新开国际航线。通航城市54个,每周航班量约830班、1660架次。
旅客增速每年100万
由于多种原因,1997年至2005年郑州机场增长较为缓慢,旅客吞吐量从160万人次到280万用了长达9年的时间。在全国的排名是26位,远远低于周边的武汉、西安、南京等机场。
2006年5月刚刚到任的总经理岳文海把这种情况概括为12个字:“东西合围、南北夹击、空中盖帽,发展形势非常严峻。”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郑州机场的形势开始获得扭转,当年实现旅客吞吐量388万人次,同比增长31%。
就是在雨雪灾害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十分严重的2008年,在全国平均增长率仅有3.3%的情况下,郑州机场依然实现了18%增长,全年旅客吞吐量达到589万人次。
据郭书振介绍,今年郑州机场的全年旅客吞吐量将突破800万,与“十五”最后一年的2005年相比,“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实现旅客吞吐量增速100万。
与此同时,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也实现了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32%,预计今年全年航空港货邮吞吐量将超过8.5万吨,是2006年的1.6倍。
年创造经济效益超过400亿
据郭书振介绍,富士康的高层也曾数次表示,之所以会落户郑州,有两个关键的因素,其一河南丰富的人力资源,其二为郑州机场的航空货运优势。
机场作为一个城市和地区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器。
而从时间上看,世界上第三大全货机俄罗斯空桥货运航空公司落户郑州机场就与此存在关系,在富士康河南项目基本确定的时候来到河南考察,并在富士康完全确定之后迅速展开业务。
机场自身的经济效益很低,产生的社会效益却非常大,因此,机场发展的规模越大,肩负的责任也就越大。国际机场协会研究认为,机场每百万航空旅客吞吐量可产生经济效益美元,创造就业岗位2500个。
中国机场协会研究分析,我国机场每百万航空旅客吞吐量可产生经济效益18.1亿元,创造就业岗位5300个。
此外,国家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原副局长高宏峰多次指出,每名进出航空港旅客平均能为当地带来8倍票价的经济收入,按照这种标准计算,郑州机场今年旅客吞吐量达到900万人次左右,间接为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将超过400亿元。
目标:航空城
今年10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郑州综合保税区,这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第十三个综合保税区。
对此,郭书振告诉记者:“不止一位河南省的政府领导在公开场合表示,综合保税区的设立,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极其重要。”
在他们看来,综合保税区的设立,对于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标志着河南经济从此拥有了接轨世界的大平台,标志着河南在中部崛起进程中站在了新的制高点上,也标志着河南的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将来,机场、综合保税区、航空港区可以互动,形成一个相互发展、相互支撑的整体,形成一个机场城市。
据记者从民航局获悉,到2015年,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700万人左右,货邮吞吐量达到30万吨左右,形成中西部地区门户机场和全国航空物流集散中心。
2020年,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3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50万吨,形成全国大型枢纽机场和国际货运枢纽的雏形,建成全国飞机维修。
2035年,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70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达到200万吨,形成全国大型枢纽机场和国际货运枢纽,建成具有中部特色的机场城市。
济源:新兴的中心城市
□经济视点报记者吴春波
“五年来,我们在养殖和蔬菜种植上,得到市奖补资金超过三百万元,使我们村形成了猪、沼、菜循环的生态模式,村民人均收入每年以30%的幅度上升,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3750元,预计今年人均收入可能会超过15000元。”济源市梨园镇范庄村村支书李道安自豪地向来访的记者介绍这几年的发展成就。
而在温室大棚里面忙于侍弄蔬菜的王国平也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我这光大棚收入大概就是2万块钱,加上我在猪场上班,家里又搞一些甲鱼养殖,一年下来,收入五六万,比五年前收入增加三四倍。”
“今后五年,我们的养殖要进入工厂化运营阶段,种植业要进入订单化生产阶段,土地要实现全流转进入用于新建食品综合加工项目。”李道安谈起今后的村发展战略规划时说。
然而,这个进程可能会给一个村级财政带来压力。不过,李道安似乎并不担心,“市里面会对我们的项目给予长期的资金支持。”
对于李道安的乐观,记者也在济源市市委书记赵素萍处获得了证实,据赵素萍介绍,济源市的支农资金人均额度在全省排名前列。另外,济源市还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这种支农资金并不是一锤子政策,是一种持续的投入,而其支撑点就是济源的工业经济。
欧曼自卸车工业支撑点
作为济源工业最重要的名片之一,河南省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豫光金铅)在中国的铅冶炼技术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最近上马的8万吨直接炼铅技术更加巩固了其铅锌业龙头的地位。
豫光金铅副总经理赵乐中向记者介绍,公司的8万吨直接炼铅技术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处于先进行列。不过对于这种技术,豫光金铅的进一步改造也在紧张进行,作为制造为主业的企业,技术领先才是竞争的硬实力。
2010年全市工业企业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00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27倍和3倍。
2009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215.8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工业经济占P的比重不断提升,对P的贡献率达57.3%,占P的比重近70%,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比重最大。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9年为244家,比2005年增长52.5个百分点。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由“十五”末的28家增加到2009年的82家,其中,超50亿元企业达到6家,20亿元至50亿元企业4家,超百亿元的企业2家。
豫光金铅、济源钢铁和豫港焦化连续多年进入河南省百户重点工业企业。2009年,豫光金铅、济源钢铁双双入围中国企业500强。
2009年底,济源市工业出现了钢铁、铅锌、能源、化工、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结构获得进一步优化,产值大幅度提升,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6%。
工业强有力地拉动济源经济和社会发展。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70亿元、实现利润45亿元、实现税金29亿元;工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65%。
目标:新兴的中心城市
根据济源市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济源市新农村建设总体实现程度为67.48%,比全省平均高出11.55个百分点,全市454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所辖居委会除外),有125个村进入前500名,位居全省第二,占总数的27.5%,比重居全省第一。
2009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达到79.26%,比2006年提高12.45个百分点。济克井、承留、思礼、轵城4镇再次进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同年,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达到80.34%,比2008年提高4.69个百分点。
“之所以会在近几年获得如此好的成绩,主要还是因为济源市的工业迅猛。”赵素萍十分清醒济源新农村之所以会成为全省标杆的原因。“如果工业得不到快速的发展,财政就难以有所突破,就算你有支农的心也没有这个能力。”
对于今后的发展,赵素萍坦言:“工业将依然唱主角,但是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的发展也将成为济源市的新名片,不过省里对于我们的目标似乎并不满意,省里希望济源能成为河南省西北部新兴的中心城市。”
济源市发改委提供数据:2011年,济源市三个产业集聚区计划实施重大工业项目及基础设施项目35个,总投资100亿元,计划完成年度投资47亿元。
其中工业项目22个,年度计划88亿元,基础实施13个,年度计划12亿元。预计实现营业收入520亿元,实现税收收入15亿元,新增就业人数7000余人。
其中虎岭计划实施项目12个,总投资35.6亿元,年度计划11.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50亿元;玉川计划实施项目13个,总投资56.2亿元,年度计划26.9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50亿元;高新计划实施项目10个,总投资8.2亿元,年度计划6.3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
为此,3个集聚区累计将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8亿元,完成主干道120公里、铁路专用线6公里和隧道1.5公里,铺设供排水管网90公里、供热管网10公里、燃气管网120公里,治理河道10公里,新建干线电网120公里,标准化厂房30万平方米,建设集聚区搬迁村安置小区2个。
开封:复兴之路提速
□经济视点报记者吴春波
“我们已经完成了亩产超过700公斤小麦种子的研发,预计2012年左右,亩产800公斤的小麦育种也将完成。”开封市兰考县河南天民种业集团(以下简称天民种业)的讲解员兴奋地介绍公司的成就和展望,而在今年的11月4号,该公司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完成揭牌。
与此同时,和天民种业的崛起一样,其周边已经成立的和正在建的各个工厂已经把兰考县的兰兴工业区填得满满的,这使得该县县长周辰良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的言语中,一种底气自然流露:“兰考早已不是风沙之地了,绿色和科技会成为兰考未来的两张名片。”
而开封市属的其他县也是如此。这些县似乎并不满足于开封市“十二五”规划的经济发展目标。
“在他们看来,‘十二五’期间,开封全市要完成经济翻一番几乎不用多费劲,仅手头已有的项目就可以实现。”言语中,开封市市委书记刘长春虽然满意下辖县区领导的表现,但还是坚持了这个保守的目标,“我们必须应对可能的不确定性。”
经济飞跃
在过去的“十一五”期间,开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十分强劲。数据显示,在“十一五”期间,开封市的经济生产总值实现了几乎每年增加一百亿的高速增长,由2005年的300多亿增加到2009年的778亿。
而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662.56亿元,预计全年可实现890亿元,这是2005年实际数值的2.5倍。
预计“十一五”期间开封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将达到12.8%以上,比“十五”期间提高了将近4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速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18800元,比“十五”末的8570元提高了10000多元。
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开始于2002年的工业强市战略。由于该战略的展开,开封市“十一五”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先后突破100亿元、200亿元总量大关,预计今年底达到260亿元。
经济的增长也带动了财政一般收入的连续突破。据悉,开封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继“十五”期间突破10亿元之后,“十一五”期间先后跨越了20亿元、30亿元,预计今年底达到35亿元,年均增速达20%。
在总量扩大的同时,主要指标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增幅在河南全省的位次大幅前移。2008年和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分别居全省第5位和第3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分别居全省第2位和第6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连续两年居全省第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连续两年居全省第5位。
今年前10个月,开封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8个、3.8个和1.4个百分点,分别居全省第4位、第4位和第1位。截至11月底,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4.2%,增幅居全省第5位,其中市本级增长28.1%,增幅居全省第2位。
经过五年来的努力,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29.7∶40.2∶30.1,预计调整为“十一五”末的21.6∶44.1∶34.3,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78.3%。伴随着一产比重的不断降低,二、三产业比重的持续上升,全市产业升级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加快,机械设备制造、化工、纺织、食品、医药等传统支柱产业在改造提升中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汽车、汽车配件、精细化工、新型材料、大型装备制造、光气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预计“十一五”末,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拉动经济增长5.1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将达到140亿元,是“十五”末的10倍。
以开封高压阀门为主体的“中阀科技”和河南新大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新大新材”,分别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和深圳创业板。
“十一五”期间,开封市完成了从一个单纯的精细化工城市到复合型工业城市的转身,在此之间,这座老城也完成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方式的路径再造。
老城再造进行到底
老城发展路径的再造也使得老城在发展的目标上出现了“内讧”,据刘长春介绍,这个“内讧”正是源于最近经济发展的良好趋势,他和开封市委希望把“十二五”开封的发展目标定为完成经济总量的再翻番,但是这个目标却比其下辖各县领导人预期的要低。
在开封市下属各县的领导看来,要实现这个目标,仅仅目前各县已经招商成功的项目只要获得有效落地,就可以轻松完成。
但是刘长春告诉记者,开封市委必须保持清醒,面临好的局面之时,不能冲动。
而对于定下的“一高一保持双翻番”的目标,刘长春则向记者坦言:“我们必须面对可能的不确定性,尽管目前我们还无法判定会来自何方,古城开封的复兴、再造不仅需要提速,更需要稳定和踏实。”
实现“一高一保持双翻番”的目标,即全市年均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保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走在全省前列的良好态势,到“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比“十一五”末翻一番。
根据开封市提供的消息,“十二五”期间,开封市将进一步培养战略支撑产业和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改革,做好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的实验区和示范园的建设,依托郑汴核心增长极的优势,全力发展开封新区。
驻马店:“天下之中”强势崛起
□经济视点报见习记者孙雅琼
“驻马店是黄淮四市之一,原来工业化水平低,经济较为落后,在一定程度上拖了河南经济发展的后腿。所以‘十一五’以来,我们一直把项目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确保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力争经济发展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现在看来,我们已经超额完成了这个任务。”提及驻马店市经济发展情况,市委书记化有勋这样介绍。
驻马店地处我国南北方、东西部的结合地带,承东启西,贯南通北,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美称,是历代的交通枢纽,也因历史上南来北往的信使、官宦在此驻驿歇马而得名。此外,驻马店也是河南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但是农业的高产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驻马店的经济基础比起其他地市要薄弱很多。为此,驻马店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
有努力就有收获,经过五年的发展,驻马店已经把昔日的工业弱市这顶帽子远远地甩到了一边。截至“十一五”末,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000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448家,12个产业集聚区全部通过省级评审,经济增速发展迅猛,“天下之中”正在强势崛起。
遂平:围绕餐桌做足经济文章
驻马店是河南的一个大粮仓,遂平又是驻马店的重要粮食生产区,为此,该县围绕农产品深加工做足文章,形成了一个食品产业集聚区,该园区内仅上市公司就有7家:世界500强的英联饲料、徐福记食品、众品食业、思念食品、燕京啤酒、双汇集团及日本盛万樱株式会社,截至目前,全区建成投产企业就有96家,安排就业14000人,仅今年1~9月份就实现产值45亿元,利税15000万元,为该县乃至驻马店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地产业集聚区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斤小麦目前市场价不足一元,一旦做成面粉,可以卖到1.5元,再加工为挂面或饼干,可以卖到3元甚至更高,所以当地利用自身粮食高产的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加工。
记者来到克明面业,员工们正在进行产品包装,动作十分娴熟,据了解,该公司的熟练工人一月能拿到2000~3000不等的工资。
类似克明面业这样的食品加工企业,在当地有很多。全国知名的徐福记食品,就是看中了当地丰富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落户到此。据了解,徐福记计划投资5.4亿元,项目用地570亩,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目前冬瓜酱、炒货、平煎、卷煎、蛋糕五条生产线已经投产,米果车间正在安装,巧克力、沙琪玛、酥心糖生产线也将陆续安装,投产后将对遂平县及周边地区的面粉、鸡蛋、芝麻、冬瓜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的有力发展。
西平:产业集聚加速经济发展
12月8日下午,西平县产业集聚区喜事连连,2个投资上亿元的企业项目在一个小时之内先后确定在此落户,为此,县委书记张金泉十分高兴,亲自带领记者参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情况,并对园区企业做起了重点推介。
西平县县委书记张金泉告诉记者,为方便客商投资,西平县产业集聚区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其中对符合产业政策、外来投资在300万以上的项目,将指派代办人员无偿、高效的全程代办投资项目的所有审批手续,并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管理方法。
据了解,该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现已建成4.3平方公里,建设了浙商工业园、食品工业园、服装电子工业园等特色功能园区,目前已入驻企业160多家,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企业16家,投资1亿元以上企业10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5亿元,拥有产业工人7940人,2009年完成营业收入22.2亿元。形成了食品加工、服装纺织、机械制造、塑胶四大支柱产业集群。
集聚区内仅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就有26家,其中在新加坡主板上市的山东鲁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建成玉米深加工企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同行业前列;鼎力钢杆股份有限公司是河南省最大的电力通讯杆塔及钢结构专业生产厂家,产品出口到印度、赞比亚、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也是河南省唯一一家入国家电网招投标范围的厂家。
对于驻马店市“十二五”的发展,化有勋信心十足,他指出,驻马店要在推进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中主动作为,重点就是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三区两县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中集华骏发展驶入快车道
“外面路上跑的改装车,十辆有九辆都是我们生产的。”中集华骏的一位员工半开玩笑地向记者介绍公司的情况。
在罐式车改装车间,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自己手下的作业,一辆辆标有预定企业名称的新车在工人的擦拭下变得干干净净。
据了解,驻马店中集华骏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华骏)始建于1952年,2004年4月与中国集装箱集团进行战略重组之后,实现强强联合。公司总占地1500余亩,总资产14.5亿,下属一个子公司、两个分公司,是东风、解放、重汽、红岩、陕汽、欧曼、北方奔驰等知名品牌的改装车生产。主要产品有半挂车、全挂车、自卸车、罐式车、厢式车、铸钢件和铸铁件七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预计到2012年,可年产各类专用车5万台、汽车零配件20万吨,年实现产值、销售收入80亿元,利税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3000多个。
中集华骏的发展只是驻马店实现工业企业强强联合的一个缩影。为最大限度利用当地企业资源优势,实现企业快速发展,驻马店全力支持企业参与并购、联合重组和资本运作,引进战略投资伙伴,造就了一个个佳话,天方药业与中国通用重组之后迅速扭亏为盈,仅去年一年销售收入就达23个亿,预计今年达到28亿元;蓝天集团与平煤集团进行战略重组、骏马化工与中国昊华、热电厂与国电集团等均实现了强强联合,使得驻马店的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一汽解放在全国开展自卸车推广活动
下一篇:宇通重工:宽体矿用自卸车发展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