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宅大院里的秦晋记忆

  □记者盛夏文图

  引子

  赊旗店(今社旗县)内保存大量明清古建,主人多为山陕商人。它们能幸存下来,和有关。

  1948年6月6日,中原野战军在赊旗店彰新寨举行高级将领会议,在会上提出“反对即兴土改”,同时还提出不准随意没收商人资产,承认商人对房舍的所有权。

  清光绪后,赊旗店商业凋零,山陕商人或南下或西还,他们离开时,地契拿走但房子留下了,这样的房舍有300余间,当地人慢慢“侵蚀”进去。因为提出的政策,加上“业主们”又拿走了地契,房子就只能充作公房。公家数十年间不断维修,大模样不改,侥幸留存至今。

  这批房屋中,有多座山陕商人所建深宅大院,集商业门面、仓储、加工、生活起居、佣人用房于一体。大院因地面所限,稍显拥挤,但布局合理,建筑实用,装饰简朴典雅,经数百年风雨不失当年风华。这些深宅大院,大多躲在老巷子里。

  赊旗店有很多条老巷子。临街巷口多用青砖砌出拱券形门洞,进门洞是一条或曲或斜的巷道,青石铺出的路面,两边老屋上旧瓦长新草,历史的别致浸润人心。

  巷子愈深愈静,窄深巷子像枯瘦书法,是先人留下的墨痕。散文家赵鑫珊说“巷子是人类的洞穴情结,先民居住洞穴里才有了安全感”。现代人走进巷子,也会即刻沉静下来。

  2011年3月27日,我从太平街走进一个巷子,看到一片大宅院,它就是姜家大院。

  安家立业,赊旗店兴建多座晋商大院

  姜家大院坐落的地方,现在是条深巷子,当年它可是黄金地段,就在赊旗店最早形成的“老街”路北,路对过就是赊旗店古码头。

  这个大院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原有房屋198间,坐北向南,纵深为“一进四”格局,临街为15间一楼一底门面房,底层经营,二楼存货。底层均用“板打门”,二层是木板墙。

  十五间临街门面房,多在前檐设置出檐,形成前廊。十五间门面房五间成一单元,形成中东西三院,中院东院都是一进四院落,即从门面进去,里头还有三进。

  穿过中院与东院的门面房,进入第一进院落,东西各六间厢房。通过一座二层过厅进入第二进院落,再经过一座二层过厅进入第三进院落,院内设正房,是大院主人居所。

  姜家大院房舍很讲究,过厅和正房建筑多为三间,有的是明三暗五,窗为直棂窗,设隔扇门,做法具地方特色,整体朴素简洁。屋顶多用花瓦脊,有南北交融的建筑风格。

  西院穿过门面房,是卸车大院,相当于一个大停车场。卸车大院后边是一独立小三合院,三合院向西,朝着当铺胡同另开一门,叫过车门洞,供过载行货车出入。这个西院,有磨房、有停车场,显系经营所用。

  大院所有单体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硬山式建筑,二层建筑均设内楼梯。

  赊旗店衰败后,姜家人离开,姜家大院多次遭“杆匪”洗劫,房舍被破坏掉很多,但门面房与后院基本保存,为“县保”。

  记者采访时,看到大院正整修,临街铺面15间,加上并排3处后庭院,还有一座朝西门楼和耳房,一大片青砖灰瓦建筑,构成一处相对完好的清末民初建筑群。

  姜家大院主人是谁呢?

  姜家一代祖姜祖荫,于清雍正年间自县迁来赊旗店,在老街经营过载行起家。到四代祖姜文卿时发迹,大力扩建姜家大院,老街一半为他家地产,时人称“姜半截”。及至姜家五代姜灵甫,姜家大院已成规模。

  姜灵甫豁达,善交际,继任赊旗店南镇镇长。当时赊旗店分南镇北镇,南镇是码头区,更富裕些。因为扩建城南门增其旧制,姜镇长令人扒“大王庙”(湖北会馆房产),引起湖北大商巨贾哗然,向上级告状,姜灵甫被削去镇长职务,由其连襟毛禄鸣继任。毛禄鸣当时也居于姜家大院。也就是说,这座大院曾出两个山西籍镇长。

  前四后八自卸车戴家大院坐落在最繁华的瓷器街与东万成街交叉口,与广盛镖局、山陕会馆一街相连。两面临街内有数个小院,占地2516平方米,原有房舍281间。目前正在整修之中。

  清乾隆年间,山西祁县人戴隆邦来赊旗店开车马店,后其子戴二闾创广盛镖局,成为“华中第一镖局”。票号兴导致镖局衰,戴二闾侄子戴广兴,索性歇业改行做过载行。他也发了财,担任过赊旗店保安寨寨主。戴广兴及后人,在赊旗店大量置产,这才有了戴家大院的规模。

  把握商机,山陕商人大开酒馆药铺

  赊旗店号称“御酒之乡”,酿酒史久远。明代酿酒业重兴,成为政府主要财政收入。《明嘉靖南阳府志》记载:“(南阳县)酒课钞七十二锭四贯百文。”清代,酒业进入全盛,精明的山陕商人不会放过这个。据《创建春秋楼碑记》记载,仅当时为创建春秋楼捐资的山陕商人所开酒馆就有26家。

  后来镇上出现最有名的十大酒馆,并成立酒业行会“酒仙社”。十大酒馆均为山陕商人所开,其中最大的两家是永隆统、永禄美。

  永隆统原位于山陕会馆前火神庙西街至西太平街,居闹市中心,占地竟达5000余平方米。永禄美位于马神庙街路西(现赊店酒厂所在地),占地更达6000余平方米。赊旗店闹市区寸土寸金,两酒馆竟还有如此大规模。

  两酒馆财大气粗,永隆统成同治年间“重修山陕会馆之山陕同乡会”值年(管事的),永禄美则成为重建山陕会馆的督工首事。当时“二永”的酒畅销全国及南洋,年产销量20多万斤。

  “因水质上佳,赊旗店酒自古有名。到了明清,将赊店酒业发扬光大的,却是山陕商人。新中国成立后,山陕商人遗存各大酒馆,被政府联合改建成赊店酒厂,迄今仍是当地支柱产业。说山陕商人影响此地过去现在与未来,不是夸张语。”赊店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徐东道。

  近年来挖掘永隆统酒传统工艺,开发出的“永隆统系列酒”,也成为叫得响的品牌。

  东汉“医圣”张仲景祖居地在南阳县城东关,距赊旗店仅数十里。相传张仲景常来赊旗店行医,民间留下不少传说。唐药王孙思邈也曾到赊旗店。明清时,托这两人名头,山陕商人助力,赊店医药业大放异彩。

  赊旗店是水旱码头,药材转销是大宗贸易。赊旗店常住人口有十三万,还有很多流动人口,开药铺也是好生意。赊旗店有句民谚:“开过药铺打过铁,给啥生意都不热。”这是说其利润之厚。

  精明的山陕商人看上这一商机,早在十五世纪中叶,山陕任姓和信姓大商人,便在赊旗店投资开办中药店,取名“广和仁”,后改名“广和堂”,一直是当地药业老大。清末民初赊旗店药业发展到30余家,绝大多数是山陕商人所开,从业人数三四百人之多。

  广和堂位于南瓷器街路东,前店后厂,门面五间,仓库作坊十间,住房二十余间,现存门面房和仓库、作坊10余间,房舍建筑模样改了不少,只有当年三棵凌霄,依然生机勃勃。

  我穿过门面房,来到后院,看到那三棵凌霄藤蔓在棚架上蟠曲纠结着。“这三棵凌霄,有200多年了,是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春天,广和堂从赵河南岸东怀街迁到现址时,马姓老板从山西老家带幼树栽下。凌霄五月开花,开时满树繁花灿烂,异香扑鼻。”药店的人告诉我。

  三棵凌霄,见证了广和堂历史上的三次大火,花历劫不死,药店也屹立至今。

  “三次大火,第一次无从考证。第二次在乾隆二十八年,土匪到药店绑票要钱,因嫌钱少,半夜将房屋点着,“十二五”我国卡车专用化率将70%。损失白银十几万两。第三次是民国八年,药铺工人晚上睡觉时吸烟不慎引燃大火,仅麝香就烧掉二斤,烧掉水银二十余斤,房屋、药材、家具设备、被褥全部化为灰烬,损失达几百万元。大掌柜张敬三和二掌柜贺士亭、三掌柜李玉华个人借款数十万元筹资重建了广和堂,三位掌柜敢筹巨款冒大风险,足见其利润之大。”徐东说。广和堂三遭火灾,都是在山陕会馆主持下,由同乡商人资助重新开张的。

  社旗目前正欲将广和堂筹建成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以展示其中医药文化的成就。